网站建设资讯

NEWS

网站建设资讯

鸿蒙开发的app多端部署,鸿蒙开发的app多端部署在哪

emui和鸿蒙系统区别

鸿蒙系统和EMUI区别在于:

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客户深入沟通,找到开封网站设计与开封网站推广的解决方案,凭借多年的经验,让设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创造个性化、用户体验好的作品,建站类型包括:网站制作、成都网站制作、企业官网、英文网站、手机端网站、网站推广、域名注册、虚拟空间、企业邮箱。业务覆盖开封地区。

1、鸿蒙系统是真正的操作系统,而EMUI是UI设计。

2、鸿蒙系统是基于Linux微内核系统开发的,而EMUI是机Android开发的。

3、鸿蒙系统能兼容手机、电脑、智能家居等所有的电子设备,而EMUI只能够在手机上运行使用。

4、鸿蒙系统采用全新的方舟编译器和全新的软件编译方式,全面提高手机的启动和运行速度。

鸿蒙系统的亮点

1、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这是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能够与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开发者也可以像开发同一终端一样开发跨终端分布式应用。

2、低延迟,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了鸿蒙OS系统天生流畅。优先级高的任务资源将优先保障调度,应用响应时延降低25.7%。鸿蒙微内核结构小巧的特性使IPC(进程间通信)性能大大提高,进程通信效率较现有系统提升5倍。

3、拥有更强的安全特性。

微内核架构让终端设备变动可信安全。微内核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简化内核功能,在内核之外的用户态尽可能多地实现系统服务,同时加入相互之间的安全保护。由于鸿蒙OS微内核的代码量只有Linux宏内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击几率也大幅降低。

4、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鸿蒙OS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了跨终端生态共享。鸿蒙OS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从而使开发者可以基于同一工程高效构建多端自动运行App,实现真正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在跨设备之间实现共享生态。

华为方舟编译器是首个取代Android虚拟机模式的静态编译器,未来将支持多语言统一编译,可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华为鸿蒙系统有什么特点?

鸿蒙OS的设计初衷是为满足全场景智慧体验的高标准的连接要求,为此华为提出了4大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1.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鸿蒙OS的“分布式OS架构”和“分布式软总线技术”通过公共通信平台,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能力调度和虚拟外设四大能力,将相应分布式应用的底层技术实现难度对应用开发者屏蔽,使开发者能够聚焦自身业务逻辑,像开发同一终端一样开发跨终端分布式应用,也使最终消费者享受到强大的跨终端业务协同能力为各使用场景带来的无缝体验。

2.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鸿蒙 OS通过使用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两大技术解决现有系统性能不足的问题。确定时延引擎可在任务执行前分配系统中任务执行优先级及时限进行调度处理,优先级高的任务资源将优先保障调度,应用响应时延降低25.7%。鸿蒙微内核结构小巧的特性使IPC(进程间通信)性能大大提高,进程通信效率较现有系统提升5倍。

3.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鸿蒙OS采用全新的微内核设计,拥有更强的安全特性和低时延等特点。微内核设计的基本思想是简化内核功能,在内核之外的用户态尽可能多地实现系统服务,同时加入相互之间的安全保护。微内核只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比如多进程调度和多进程通信等。

鸿蒙OS将微内核技术应用于可信执行环境(TEE),通过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数学方法,从源头验证系统正确,无漏洞的有效手段。传统验证方法如功能验证,模拟攻击等只能在选择的有限场景进行验证,而形式化方法可通过数据模型验证所有软件运行路径。 鸿蒙OS首次将形式化方法用于终端TEE,显著提升安全等级。同时由于鸿蒙OS微内核的代码量只有Linux宏内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击几率也大幅降低。

4.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鸿蒙OS凭借多终端开发IDE,多语言统一编译,分布式架构Kit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动适配,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从而使开发者可以基于同一工程高效构建多端自动运行App,实现真正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在跨设备之间实现共享生态。华为方舟编译器是首个取代Android虚拟机模式的静态编译器,可供开发者在开发环境中一次性将高级语言编译为机器码。此外,方舟编译器未来将支持多语言统一编译,可大幅提高开发效率。

开发者计划及生态建设

此外,华为还公布了鸿蒙内核及OS的演进路标,将在今年首发的智慧屏产品中率先使用鸿蒙 OS 1.0。未来三年,除完善相关技术外,鸿蒙OS会逐步应用在可穿戴、智慧屏、车机等更多智能设备中。

鸿蒙OS发展的关键在于生态,生态的关键在于应用和开发者。为快速推动鸿蒙OS的生态发展,鸿蒙OS将向全球开发者开源,并推动成立开源基金会,建立开源社区,与开发者一起共同推动鸿蒙的发展,并通过讨论对产业或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健全的应用生态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未来华为将依托中国、面向全球打造鸿蒙OS生态,通过聚焦新的价值,开放在通信、照相、全场景、AI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与各界生态伙伴共同打造出面向消费者体验更佳的应用和服务,为产业注入新活力,共创全场景智慧化新体验与新生态。在超前的技术特性和战略布局下,鸿蒙OS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智慧生活的极致体验,也能让设备商在5G+AI+IOT爆发的全场景智慧化时代抢占先机,让开发者以最少投入覆盖最多用户,快速实现全场景业务创新。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我们相信鸿蒙OS的推出会极大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生态的丰富性,希望鸿蒙OS的推出能够为全场景时代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我们欢迎全球开发者积极支持鸿蒙OS生态建设,共同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智慧化生活体验”。毕马威报告:区块链有望吸引更多金融科技投资者关注,尤其是在小额融资领域

据中证网报道,毕马威9日发布半年度《金融科技脉搏》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的金融科技投资活动相对淡静,部分原因是中国支付行业受惠于过去两年的投资增长和巨额交易,发展成熟度已显著提高。但金融科技业中多个较欠成熟的领域目前仍在快速成长,包括小额融资和消费金融。区块链有望吸引更多金融科技投资者关注,尤其是在小额融资领域。

鸿蒙只是半成品,云操作系统才是终极形态

在任何领域,底层基础设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字化 社会 ,半导体、操作系统则是整个数字化生态的底层基础设施。中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上实现突破,不仅关乎国家安全,也与中国的数字化产业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就像一颗大树一样,根扎的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更加茂盛。从这个角度来看,华为鸿蒙的确是国之重器。上至国家部门,下至黎明百姓,都对鸿蒙寄予厚望。

需要指出的是,鸿蒙一直宣称自己是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与安卓系统有本质的区别。事实也的确如此,鸿蒙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下一代操作系统。 鸿蒙对标的不是谷歌安卓,而是谷歌的物联网操作系统Fuchsia OS 。那么,鸿蒙与目前的操作系统相比,先进在哪里,鸿蒙是否就是未来操作系统的终点呢?

这篇文章,我们将讨论鸿蒙与目前操作系统的主要差别,描绘鸿蒙想要实现的“理想国”。此外,鸿蒙目前还只是一个半成品,更先进的操作系统,是云操作系统。接下来,我们将展开讨论。

说明:目前很多云厂商都宣称自研了云操作系统,他们所谓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不是真正的操作系统。什么才是云操作系统,目前还不能给一个完整的定义。不过,真正的云操作系统应该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可以直接调度CPU,控制CPU计算进程;融合了目前的计算节点管理与单服务器操作系统,在云数据中心实现计算资源的自由调度;整个操作系统横跨云服务器、边缘计算服务器、智能设备三端,实现云边端的协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部署在云服务器,基于云原生实现应用开发,并且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接入,多端应用。

我们从操作系统的本质入手来讨论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大体上看,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架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下,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计算、存储、网络和I/O设备;对上,则支撑应用软件,协助应用软件调用计算、存储等软硬件资源。操作系统还通过I/O设备实现人机交互。比如,电脑的人机交互就是鼠标+键盘作为输入,屏幕作为输出;手机的人机交互,主要的输入和输出介质都是屏幕。此外,还有摄像头、扬声器等输入输出设备。

操作系统的演进,核心就是针对不同的终端计算设备,来变革对软硬件资源的调用方式,更好的支撑上层应用软件,提供更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

对数据的计算、存储、传输,是整个计算体系的核心,计算机的发展也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总体上,计算体系的演进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芯片本身提供的计算能力在飞速发展, 以前是CPU的摩尔定律主导,现在则是以AI为核心的异构计算挑大梁,终极形态就是量子计算芯片 。存储芯片也实现了很大的技术进步,存储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传输技术尤其是无限传输技术的进步,则改变着整个计算体系的资源组织方式。最典型的就是数据传输能力的提升,拉近了数据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催生出云计算这种新的计算资源组织方式。云计算并没有提升整个体系的计算能力,而是通过重新组织提升了整个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

传输能力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阶梯式发展的。无限通信技术历经1G/2G/3G/4G,目前正在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设。几年之后,整个 社会 的数据传输能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在整个计算体系中,计算、存储、传输是紧密相关的,传输能力的提升会改变计算、存储资源的组织方式。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进一步拉近了数据中心(包括边缘计算中心)与智能终端的距离,计算、存储资源会在智能终端和数据中心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一旦整个传输网络可以支撑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之间进行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那么计算、存储资源就会向云端集中,终端则“退化”为一个人机交互界面 。手机、电脑的核心是人机交互,只需要保留屏幕、键盘、鼠标等输入输出设备和数据传输设备,无需再保留CPU、存储芯片(即使会保留部分计算、存储能力,低端芯片就完全够用)。智能终端输入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计算、存储,然后传输到终端进行显示。

面对数据中心-智能终端组成的新计算体系,计算、存储、I/O进行了重新分配,在物理上分离开了。这个时候,操作系统就需要横跨数据中心和智能终端,根据需要调用相应的计算资源。并且,由于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承担了大部分的计算、存储功能,对数据中心资源的调配则成为新操作系统的核心。相对而言,对电脑、手机这些终端的调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相对于安卓操作系统,鸿蒙并不是重复造轮子,是有重大创新的。最核心的创新就是致力于通过软总线来替换硬总线。在以前的操作系统中,无论是电脑端的Windows系统,还是手机端的Android、IOS系统,在通信线路上都是硬总线。在一整个电路板上通过物理的实体电路来连接各个计算单元(包括计算、存储、I/O),实现各部分数据的传输。

实体电路在空间上有很大限制,如果能够通过无线电磁波来进行各个计算单元的数据传输,就可以在空间上大大解放智能终端。各个计算单元不再必须安装在一个电路板上,在空间上可以实现分离。如果再通过标准化将各个计算单元进行解耦,进而实现不同计算单元的自由组合,这一下子就打开了智能计算的想象空间。如果将几台电脑、手机放在一起,对于以前的操作系统,这些智能设备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系统操作一台设备,不同设备之间没有联系;而 对于鸿蒙操作系统而言,他们不再是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堆可以利用的计算单元,是一堆CPU、存储,系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组合这些计算单元 。比如,要运行一个大型 游戏 ,一台电脑的配置不够,就调动周围几台电脑、手机的CPU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共同支撑计算需求。

除了对计算、存储资源的自由调度,软总线技术在I/O设备上有更大的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由于芯片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总体遵循摩尔定律,计算机在CPU、存储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以至于现在一台手机提供的计算能力,就超过以前的超级计算机。但是,在I/O设备方面却进展缓慢。除了键盘、鼠标、屏幕,电脑上就增加了一个摄像头和扬声器。很长一段时间,更高像素的摄像头是智能手机厂商之间实现差异化的关键。 如果把智能计算设备与人进行类比,CPU相当于大脑,各种I/O设备相当于四肢,则计算机可谓一直处于“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状态 。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不同计算单元需要用硬总线来进行连接。比如,手机摄像头必须要安装在手机上,因而摄像头不能做的很大。如果通过软总线技术,如果把摄像头“拆下来”呢?智能手机只承担核心的计算、存储、显示、交互功能,其他功能通过各种专用设备实现,然后通过电磁波将专用设备与手机连接起来,这些专用设备就像“装在手机里”一样。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像头就解除了物理限制,可以把像素做的很高,甚至与单反相机媲美(事实上,可以直接将单反相机与手机连接起来)。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能将手机、电脑与天文望远镜连接起来呢?通过手机、电脑操控望远镜,把看到的美景实时记录下来,还可以分享给好友,或者进行在线直播。

通过软总线技术,鸿蒙操作系统可以让计算机的“四肢”异常的发达。 鸿蒙系统可以“穿透”智能设备,直接利用设备内部的计算、存储、感知单元。在鸿蒙的“眼里”,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智能设备,而是一堆可以自由组合的计算模块。 手机、电脑,可以很轻易的与打印机、摄像机、微波炉、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 汽车 、电表、水表、体重秤、跑步机等设备进行连接。手机是“大脑”,其他设备则是“四肢”。

为什么以前没想到要用软总线来代替硬总线呢?因为以前的无线通信技术很不成熟。总体上看,通过物理线路来进行数据传输,在带宽、传输速度上还是有很大优势。软总线要替换硬总线,就必须要扩大数据传输的带宽,同时提升传输速率,降低延迟,这也是华为鸿蒙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目前的情况来看,鸿蒙只能说还在路上,软总线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要完美替换硬总线,依然还有一定距离。

依据相关数据,目前华为鸿蒙的软总线,已经达到1.8G的带宽、10毫秒延迟、35%的抖动。 10毫秒的延迟,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业务场景还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些实时控制系统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鸿蒙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把数据延迟压下去,把带宽提升来。 这肯定是有很大的技术难度,会涉及到WIFI、蓝牙等通信协议的大幅度修改。如果上述技术指标能够接近硬总线,鸿蒙软总线所带来的优势就会得到释放。依据华为内部的说法,他们目前正致力于攻克分布式计算,有望将软总线的时延压低到微秒级。如果真的可以实现,那鸿蒙必将大放异彩,中国的国产操作系统也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吧。

虽然鸿蒙相比于上一代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或者说致力于实现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软总线是否能在时延、带宽上赶上甚至超越硬总线)。但是,鸿蒙很可能不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理想形态。与鸿蒙相比,云计算操作系统更具有发展潜力。

那么,云操作系统与鸿蒙操作系统的关键区别是什么呢?

鸿蒙虽然比安卓更进一步,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本地化的操作系统,核心功能也是调配终端设备的计算资源。 所以,鸿蒙需要安装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种终端设备上。与之相比,云操作系统则是安装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或者说,云操作系统的主体在服务器上,终端设备上的系统只是起辅助作用。

云操作系统的核心也在软总线(我们暂且将其定义为软总线,即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不同计算单元),只是其软总线的载体是5G构建的广域网;与之相比,鸿蒙软总线的核心是蓝牙、WIFI等近场通信构建的局域网。在传输领域,有线宽带和无线通信是竞合关系。在无线通信内部,1G~5G网络,也和蓝牙、WIFI存在竞合关系。上一代主要是4G网络与WIFI的竞争,下一代则是5G网络与WIFI的竞争。总体上,大家更看好5G网络。云操作系统将主要建立在5G基础上,有线宽带、WIFI、蓝牙也会发挥作用。

数据的计算、存储由数据中心(包括边缘数据中心)的服务器来完成,智能终端主要保留两个功能,数据收集和人机交互。云操作系统横跨云端服务器和智能终端来实现资源调配。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是5G网络在带宽、时延、稳定性这些技术指标上能否达到硬总线的水平。与4G基站不同,5G将是宏基站与微基站(甚至更小的皮基站)相互配合,微基站或者皮基站其实就相当于室内WIFI。 从理论上来看,核心光通信网络+5G宏基站+5G微基站+皮基站,是可以实现对整个数据传输链路的全覆盖的。云操作系统也必然是基于5G,将5G通信网络作为其“软总线”的载体。

当然,以上只是对理想情况的设想。 目前,无论是5G还是云计算,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5G技术还没成熟,5G网络覆盖也远未完成。尤为关键的是,5G网络在带宽、延迟这些技术性能上与硬总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总体上看,5G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很快,协同效应越来越明显。 通过5~10年的时间,5G的带宽、延迟指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5G网络的建设也基本成熟。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发展,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智能终端,将形成紧密配合的计算体系,届时就可以支撑云操作的发展。

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加入实现了云操作系统,整个计算体系会面临什么样的变革。云操作与原来的操作系统有什么不同,与鸿蒙所代表的物联网操作系统又有什么不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鸿蒙系统的一系列设想,而且可以比鸿蒙做的更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定是面向物联网的,需要基于物联网设备来进行设计。在物联网领域有一个根本的难题——如何平衡设备智能化与成本控制?

某种程度上,计算能力就是智能程度。一个设备能够提供的算力越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计算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芯片,越强的芯片越贵。 按照以往的逻辑,要对一台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核心就是通过嵌入更强大的芯片来让其具备计算能力,这必然会大幅增加设备的成本。

在为物联网设计操作系统时,有两个因素需要重点考虑:

物联网设备数量巨大,因此必须降低成本。 如果每台物联网设备都安装芯片,这样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试想一下,台灯、冰箱、空调,甚至水表、电表,都安装CPU和存储芯片,这些设备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目前物联网设备中的各种嵌入式芯片计算能力较弱,比电脑、手机芯片所能提供的计算能力小很多,因而其智能化程度有限)。

物联网设备的核心在于感知和控制,不在于计算。 未来,不仅家庭里会有各种智能设备,城市中也会密布各种传感器来监控城市的水、电、气等供应体系的状态。这些物联设备,核心作用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一方面将感知到的图像、电压等数据传入系统,另一方面依据指令来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关闭阀门、调整摄像头角度等。

基于物联网设备的特点,要解决上述成本与智能化的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计算与感知、操控分离开来:物联网终端承担数据感知和操控的功能,把数据计算功能放到云端或者边缘计算端来完成。通过云操作系统,物联网设备可以安心做“四肢”,而将“大脑”放在云端或边缘端的服务器上。物联网设备上不用安装昂贵的芯片,依然可以获得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以此来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化改造。

将数据计算功能从物联网终端剥离出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推动物联网设备在计算上的标准化。

我们知道,操作系统跟计算芯片是高度耦合的。电脑上的微软操作系统+英特尔芯片,手机端的安卓系统+高通芯片都是如此。操作系统往往与芯片相互配合,共同演进。无论是英特尔的电脑芯片,还是高通的手机芯片,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与之不同,物联网设备中的嵌入式芯片却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就为操作系统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在芯片上不能实现统一,要用一套操作系统去适配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芯片,系统性能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果通过云边端协同的方式,把物联网设备的计算芯片统一放到云端或者边缘端的服务器上,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服务器上的芯片是可以做到高度统一的,云操作系统只需要适配云服务器上的芯片。操作系统是调用硬件资源来完成计算任务,如果将计算任务集中到云端,那就屏蔽了本地终端设备的差异性。在云操作系统看来,无论是电脑、手机、平板还是车机、电视,本质上都是一块屏幕,操作起来都一样。

鸿蒙+物联网嵌入式芯片,只是一种过渡方案,终极方案还是云操作系统+云端标准计算芯片的方式。当然,实现上述的云边端协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上的嵌入式芯片依然会是主流方案。 这种情况下,华为的鸿蒙系统就不得不要去兼容各种各样的嵌入式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不过反过来看,通过鸿蒙系统来倒逼物联网芯片的标准化,也可以推动我国芯片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这也算鸿蒙的一大贡献。

以上从硬件计算资源的调度方面来分析云操作系统的优势。下面,我们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看云操作系统可能的未来。

在计算架构中,操作系统与芯片耦合,应用软件则与操作系统耦合。同样的一个应用软件,如果要从一个操作系统迁移到另一个操作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比如电脑端的微信和手机端的微信,虽然功能都一样,腾讯却要要基于Windows和安卓系统开发两次。同样在移动端,微信也要基于苹果的IOS系统再开发一次。 功能都一样,却因为不同的操作系统重复开发多次,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试想一下,面对各式各样的物联网设备,如果软件厂商也要对不同的设备进行多次开发,那简直不能忍受。

所以,一次开发,多端适配,是物联网操作系统的刚需,这也是鸿蒙尽力要实现的目标。操作系统是与计算芯片耦合的,面对多样化的嵌入式物联网芯片,鸿蒙必然要做出一些个性化适配,上面承载的应用软件也要做出相应的适配,这会增加一些开发难度。如果强行屏蔽底层芯片的差异,很可能会损害系统的性能,表现出来就是系统容易卡、稳定性差。

如果是云操作系统,由于计算芯片本身就是统一的,云操作系统主体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相应的,上层应用的主体也部署在云服务器上。终端设备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界面,大部分情况就是一块触摸显示屏(在部分场景中再加上语音交互)。终端智能设备是一个访问云端应用的入口。无论是从手机、电脑还是电视、车机,甚至是从电冰箱、电梯广告屏幕上访问,接入的都是云端的同一个应用软件。这天然就没有应用适配的问题。

鸿蒙想要实现的是一处开发多端部署。而云操作系统可以实现的是一处开发,一处部署,多端应用。这种方式,在应用软件的标准化、性能表现等方面,比多端部署的方案更优。

我们以一个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

华为鸿蒙项目负责人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提到,鸿蒙的目标是让应用跟着人走,而不是锁定在特定的设备上。比如,当用户用手机与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不用一直拿着手机,当用户走到客厅的时候,视频电话就自动接到电视上。这如果能实现,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现在的操作系统,别说手机和电视打通,就是手机与平板电脑都不能打通。

在这个方案中,手机和电视都安装了鸿蒙系统,这毕竟是两个独立的设备,视频应用需要从手机传到电视上。我们用传球来做类比:面对一个运动的人,如何更好地把球传到他手里呢?目前的安卓、IOS操作系统,球只能锁定在一个人手里,如果用户离开这个是没办法拿到球的;鸿蒙要实现的是,有多个人进行相互传球,当用户离开A走到B附近时,A就把手里的球传给B,然后B再把球传给用户;云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是,球依然只在A手里,但A站的比较远,传球能力很强,无论用户走到那里,他都可以把球直接传过去。这样,就省去了中间把球从A传到B的过程。

目前,云计算的重心,已经从基础设施的虚拟化转向云原生应用的开发。云原生应用的目标就是一处开发,多端应用。 届时,本地终端是只是一个网络接入和人机交互的设备,并不需要部署应用。每个人有特定的应用账户,这个账户与其生物特征绑定(比如人脸、指纹),从任何终端都可以轻易接入云端应用中心,真正实现应用随人走。

电脑、手机作为个人应用的私密性将大大降低。每个人的电脑、手机之所以私密性强,最关键的是很多数据存储在本地端,并且,每个人下载的应用软件也不同,桌面的布局也独具特色。自己电脑用习惯了,别人的电脑用起来就总会感觉别扭。在云操作系统时代,这一切都会改变。本地终端几乎不再存储数据,别人拿着你的电脑,只要不能登录你的账户,也看不到你的任何信息。此外,云端不仅存储个人数据,也会存储你的电脑和手机桌面,你安装了什么软件,这些软件如何布局的,都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

电脑、手机本质上就是一块屏幕,跟安装在 汽车 、冰箱、洗衣机上的屏幕没什么区别,都只是接入云数据中心的一个入口而已。 当你自己没带电脑,借用同事电脑办公时,只需登录自己的云端账户,同事电脑桌面立马跟你的一模一样。用完退出账户之后,你的一切使用记录在本地端都消失了(实际上本地端本来就没有做任何数据记录,只是一个显示屏)。你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你和你的同事都没有数据安全的担忧。

更进一步的,大部分设备都退化为屏幕后,设备本身的价值就大大降低了,整个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手机、电脑终端由于不再追求高配置的计算和存储芯片,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这些电子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原先6000元的电脑、手机,也许只需要2000元。另一方面,消费者虽然不需要买芯片,但需要为使用芯片付费。依据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消耗量,以及使用的时间来进行付费。比如,用1000元的手机可以玩王者荣耀,看4K电影,但是每小时需要付费1元钱。 与企业端的云服务类似,个人消费者市场也全面进入云服务时代。

这对于用户也是有好处的:在C端的计算领域也实现“以租代售”,不用一次性付出几千元来购买昂贵的电子设备,有助于改善用户现金流;用户可以获得几乎无限的计算能力,突破单台设备的算力限制。当需要运行大型 游戏 的时候,可以获得超高的算力配置,并且只为这一段时间付费。单个用户只要愿意付费,可以通过获得目前超级计算机一样的计算能力。

如果将应用部署在云端,实现应用随人走,届时,各种触摸屏可能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毕竟,只是一块屏幕,成本比电脑要低很多),这些屏幕可以作为共享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方式,在任何屏幕上便捷地登陆自己的云端账户,将这块屏幕变成自己的计算机。使用完毕退出账户后,设备上不会留有任何痕迹,也没有数据泄露的风险。这对于经常需要移动办公的人而言,会带来巨大的便利,他们不用再背着一台电脑到处跑,因为“电脑”随处可见,用完即走。

综上, 鸿蒙比目前的安卓系统更进一步,但依然不是最终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云操作系统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的,5G网络要足够成熟强大,云边端协同体系已经完备,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鸿蒙系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案。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在云操作系统领域,都有哪些玩家。大体来看,云操作系统会有三类玩家:以往的操作系统企业,领先的云计算企业,互联网应用巨头。

操作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微软、谷歌、苹果这类操作系统厂商,在云操作系统领域依然会是重要玩家,并且,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微软,其服务器操作系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会慢慢向真正的云操作系统演进。华为目前已经推出了鸿蒙,虽然鸿蒙不是终极的云操作系统,但却是目前最好的物联网操作系统。通过鸿蒙进化成云计算操作系统,也比安卓等系统更方便。并且,鸿蒙在软总线技术上有积累,再加上华为领先的5G,华为云也具有不熟的实力,因而华为鸿蒙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

除了操作系统企业,头部云计算巨头也是未来云操作系统的有力竞争者。(再次说明下,目前云厂商所声称的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是云资源管理平台,还不是真正的云操作系统)。阿里云、AWS、谷歌云等,将其目前所谓的云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做成真正的操作系统,也未可知。

此外,还存在一类云操作系统玩家,那就是个别互联网应用巨头。最典型的就是腾讯(微信),其次是阿里巴巴(钉钉)。以微信为例,通过小程序,把自己变成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微信本身操作系统化。微信账户就是云操作系统的账户,登陆微信然后打开各种小程序,跟登陆云桌面打开各种应用软件类似。因此,微信也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玩家。此外,钉钉也在逐步把自己变成开发平台,也在操作系统化。

在未来的云操作系统之争中,中国将是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国内华为、阿里巴巴、腾讯,都将是重要玩家。可以预见,未来的操作系统,不再只是美国的企业的天下。中国操作系统的自主化,是值得期待的。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华为鸿蒙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各学了一招

普通用户终于等来了上手体验华为HarmonyOS(鸿蒙)的机会。

自6月2日起,包括华为Mate 40系列、Mate 30系列、P40系列、Mate X2等首批机型将率先启动公测。新华社发文点评称“这也意味着‘搭载HarmonyOS的手机’已经变成面向市场的正式产品。

不少媒体将此形容为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业务总裁王成录为HarmonyOS设立了三大定位:

希望所有硬件都能够用一套统一的系统来通讯和沟通,实现弹性部署;

希望消费者操作多端设备时仍跟操作一台设备一样简单,打造超级终端,实现硬件互助、资源共享;

希望开发者写一次业务逻辑代码就能够运行在所有设备上。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这构成了HarmonyOS与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最大不同。按照华为官方定义,早在2016年内部立项之际,HarmonyOS就是一款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型操作系统,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

从PC时代开始,中国企业就不乏为解决“缺芯少魂”而自研操作系统的努力尝试,但成功寥寥。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惊艳一时的诸多手机系统,真正活下来的也只有两个。

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鸿蒙今年规划时说道:“对于一个生态来讲,特别是操作系统这类的底层平台,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16% 的市占率是一个生死线。”

这意味着华为要从Android和iOS牢牢把控的地盘内生生撕开一个口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安卓占据全球68.63%市场,拥有约30亿部活跃设备;iOS占据全球30.99%份额,拥有超10亿部活跃iPhone)。

为了渡过 16%这条生死线,华为列出了内部计划表:到2021年第,搭载HarmonyOS设备数量达到3亿,其中华为自有设备占2亿,生态合作伙伴设备数量占1亿。

在2019年确定的“1+8+N”全场景战略基础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进一步将“N”细化为智能家居、智慧办公、智慧出行、运动 健康 、影音 娱乐 5大生活场景,作为HarmonyOS扩展生态合作伙伴的主要方向。

在向苹果和谷歌要市场的同时,后进者华为开始了“偷师学艺”之路。HarmonyOS的身上兼具了苹果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和谷歌的免费开源特点。

A

2019年8月9日HarmonyOS首度亮相的发布会上,余承东曾列举当前操作系统的三大不足:

Android和Linux操作系统内核庞大冗余,难以保证不同终端的体验流畅;

多终端设备存储越来越多的敏感信息,安全标准变得更高;

软件与硬件强绑定,令跨终端体验难以实现,降低开发效率。

底层架构上面,无论Android还是iOS,都是基于开源框架进行的二次叠加开发,只不过iOS是基于Unix的混合内核;Android则是基于Linux的宏内核。

尽管HarmonyOS同样基于Linux系统,但其却采用了微内核方式,表现在应用层面,就是做到了将硬件功能模块化,可以更大自由度地按需调配组合,就像搭乐高积木一样;用户体验层面,不需要借助App整合,通过系统即可完成直连。

这是HarmonyOS号称自己为全场景分布式OS的底气所在,也是其能一套系统同时支持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电脑、电视等多终端的理论基础。

但从实现效果上看,HarmonyOS的微内核架构,与苹果推动的多设备互联互通,颇为相似,两者都采用了微内核方式。

王成录向媒体解释到,“我们和苹果最大的不一样是,苹果是封闭的,鸿蒙则会开放地做,与所有可能的伙伴一起,把鸿蒙生态做成功。相当于说我们又有苹果的优势,又有华为的优势。”

学习苹果微内核架构是其一,华为对其一大创新是进行了模块化解耦,余承东演讲中提到,这“是鸿蒙OS实现不同设备弹性部署的关键。”

HarmonyOS能够从GB级别电脑手机适配到KB级别小型智能家居的原因也正基于此。

B

做一个新的操作系统,最关键的弱点是什么?余承东两年前给出的答案是“生态”,“这是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的优势所在,也是各个操作系统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

在HarmonyOS发布会上,王成录再提生态,并重点提及了开源联盟——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

经历过Android崛起的网民对这一幕应该似曾相识。2005年重金完成收购后,谷歌联手65家全球顶尖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和芯片制造商,于2007年11月5日成立开放手机联盟。

Android成为该联盟中基于开放源码许可证的旗舰软件,谷歌联合盟友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开始与其他系统如iOS、Windows Phone、Symbian展开竞争。

免费、开源和盟友成为Android崛起的三张王牌。在HarmonyOS上,华为也开始有样学样。

2020年9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获捐OpenHarmony开源项目后宣布开源,并组织各方力量对项目开展共建,于2020年12月联合七家志愿共建单位成立了OpenHarmony项目群工作委员会,七家单位分别是博泰、华为、京东、润和、亿咖通、中科院软件所、中软国际。

6月初,基金会正式发布OpenAtom OpenHarmony 2.0 Canary,开发者可通过开源社区Gitee 下载完整代码。

王成录在接受酷玩实验室采访中提到,搭建HarmonyOS生态,华为内部拟定了三条策略:第一,靠7亿部自有华为手机;第二,靠外部第三方生态合作伙伴,主要是智能家居厂商;第三,靠开源的基金会。

根据发布会最新数据,HarmonyOS上面可以下载的常用高频应用已有300+,另有1000+硬件伙伴、50万+开发者正在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当中。

但相比Android 2000万开发者,iOS 2400万开发者,HarmonyOS差距鸿沟依然巨大。

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前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曾在回答“鸿蒙如何渡过‘生态关’”问题时,认为“做生态的难度堪比造原子弹”。

这不仅需要汇聚尽可能多的开发者,还需要构建新的商业生态。王成录3月份接受晚点LatePost专访时分享过一组数据:中国应用市场下载使用排名前200厂家中,确定做HarmonyOS方案适配的有70%。

剩下30%在顾虑什么?王成录给出的答案就是“有可能跟他现有的商业有冲突”。这些厂家开始担心开发了基于HarmonyOS的应用后,自家App会不会没人用了?流量会不会被华为截胡了?

C

在商业模式方面,杨海松曾对外讲过目前HarmonyOS能为硬件伙伴创造的三个价值——做好产品、卖好产品和运营好产品。“做产品”环节,HarmonyOS提供开源的免费版本,对于产品质量、技术支持要求更高的厂家,HarmonyOS会提供商业发行版模式;“卖产品”环节,华为提供线上、线下渠道,收取渠道佣金;“运营产品”环节,HarmonyOS提供联合运营模式,双方分成。

而决定更多厂商用不用HarmonyOS,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王成录口中的“你做的东西是不是像你说得这么好”。

尽管HarmonyOS率先发力IoT万物互联时代操作系统,但作为排头兵的苹果和谷歌并非闲着。

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4年下滑,在移动互联网之后,IoT已被认为是下一个更大量级的机会。

谷歌在2016年启动了围绕微内核技术的操作系统Fuchsia研发,苹果CEO库克在2020年WWDC发布会上重新定义了未来苹果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即多设备底层的融合互联,同样加码IoT解决方案的未来布局。

王成录曾谈到苹果的这一选择,表示“非常高兴鸿蒙的目标和实现方案,与苹果定义的方向几乎一样,都是多设备在底层的融合互联。”

谷歌也在明显加快布局IoT的脚步。5月25日,谷歌向市场推出了正式版Fuchsia OS,首款支持设备从Nest Hub开始。

谷歌Fuchsia OS项目技术负责人Petr Hosek当天发推庆祝新平台的发布,表示“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我们发布新操作系统啦!”

彭博社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谷歌内部正在实施一项新的三年计划,希望Fuchsia OS首先应用在智能家居设备,收集用户和市场反馈后,有望在2023年大规模扩张到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未来甚至不排除替代掉Android的可能性,

最新的消息是,三星已经开始与谷歌合作开发该项目,韩媒猜测三星可能会成为最先抛弃 Android而改投Fuchsia OS阵营的手机厂商。

站在IoT产业升级转型的 历史 窗口,华为迎来了一次与苹果、谷歌在操作系统领域掰手腕的良机。但这个时间窗不会太久,就像杨海松所言,HarmonyOS当前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与规模的剪刀差,留给它生态构建的时间只有一到两年。

鸿蒙os根据什么实现弹性部署

鸿蒙os根据什么实现弹性部署

微内核。

鸿蒙os是华为开发的自有操作系统。(区别于各种XUI)用于各种不同设备。

一句话定义:鸿蒙是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可支撑各种不同的设备,包括大屏、手机、PC、音响等,对应不同的设备可弹性部署。

华为提出了4大特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1.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2.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3.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4.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2、定义解读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操作系统需要处理如管理与配置内存、决定系统资源供需的优先次序、控制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操作网络与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事务。操作系统也提供一个让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操作界面。(来自:百度百科)

2)微内核

微内核(英文中常译作µ-kernel或者micro kernel)是一种能够提供必要服务的操作系统内核;其中这些必要的服务包括任务,线程,交互进程通信(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以及内存管理等等。所有服务(包括设备驱动)在用户模式下运行,而处理这些服务同处理其他的任何一个程序一样。微内核提供一组“最基本”的服务,如进程调度、进程间通信、存储管理、处理I/O设备。其他服务,如文件管理、网络支持等通过接口连到微内核。

鸿蒙拥有哪些优势?

鸿蒙系统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四点:

1、分布式架构首次用于终端OS,实现跨终端无缝协同体验。

鸿蒙OS的“分布式OS架构”和“分布式软总线技术”通过公共通信平台,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能力调度和虚拟外设四大能力。

将相应分布式应用的底层技术实现难度对应用开发者屏蔽,使开发者能够聚焦自身业务逻辑,像开发同一终端一样开发跨终端分布式应用,也使最终消费者享受到强大的跨终端业务协同能力为各使用场景带来的无缝体验。

2、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术实现系统天生流畅。

鸿蒙OS通过使用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两大技术解决现有系统性能不足的问题。

确定时延引擎可在任务执行前分配系统中任务执行优先级及时限进行调度处理,优先级高的任务资源将优先保障调度,应用响应时延降低25.7%。鸿蒙微内核结构小巧的特性使IPC(进程间通信)性能大大提高,进程通信效率较现有系统提升5倍。

3、基于微内核架构重塑终端设备可信安全。

鸿蒙OS将微内核技术应用于可信执行环境(TEE),通过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形式化方法是利用数学方法,从源头验证系统正确,无漏洞的有效手段。传统验证方法如功能验证,模拟攻击等只能在选择的有限场景进行验证,而形式化方法可通过数据模型验证所有软件运行路径。

鸿蒙OS首次将形式化方法用于终端TEE,显著提升安全等级。同时由于鸿蒙OS微内核的代码量只有Linux宏内核的千分之一,其受攻击几率也大幅降低。

4、通过统一IDE支撑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实现跨终端生态共享。

鸿蒙OS凭借多终端开发IDE,多语言统一编译,分布式架构Kit提供屏幕布局控件以及交互的自动适配,支持控件拖拽,面向预览的可视化编程,从而使开发者可以基于同一工程高效构建多端自动运行App,实现真正的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在跨设备之间实现共享生态。

官网公布第一批升级鸿蒙的手机型号:

官网公布2021年6月能适配升级鸿蒙的机型大致有:华为mate30系列、华为mate40系列、华为mate x2、华为p40系列、华为matepad pro等。

以上内容参考 华为-HarmonyOS支持


当前文章:鸿蒙开发的app多端部署,鸿蒙开发的app多端部署在哪
路径分享:http://cdweb.net/article/dsgco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