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的区别:
成都创新互联是一家集网站建设,山丹企业网站建设,山丹品牌网站建设,网站定制,山丹网站建设报价,网络营销,网络优化,山丹网站推广为一体的创新建站企业,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企业形象加强企业竞争力。可充分满足这一群体相比中小企业更为丰富、高端、多元的互联网需求。同时我们时刻保持专业、时尚、前沿,时刻以成就客户成长自我,坚持不断学习、思考、沉淀、净化自己,让我们为更多的企业打造出实用型网站。
一、含义不同:
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索引类型,而是一种数据存储方式。当表有了聚簇索引的时候,表的数据行都存放在索引树的叶子页中。
非聚簇索引(NoClustered Index),又叫二级索引。二级索引的叶子节点中保存的不是指向行的物理指针,而是行的主键值。
二、应用不同:
在《数据库原理》里面,对聚簇索引的解释是:聚簇索引的顺序就是数据的物理存储顺序,而对非聚簇索引的解释是:索引顺序与数据物理排列顺序无关。正式因为如此,所以一个表最多只能有一个聚簇索引。
在SQL Server中,索引是通过二叉树的数据结构来描述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聚簇索引:索引的叶节点就是数据节点。而非聚簇索引的叶节点仍然是索引节点,只不过有一个指针指向对应的数据块。
相关如下:
因为聚簇和非聚簇索引本质上是数据存储方式,需要依赖于载体,即以InnoDB引起来讲解聚簇索引,以MyISAM来讲解非聚簇索引。下述讲解的图都引用自《高性能MySQL》。
它的每个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都包含主键值、事务ID、回滚指针(用于事务和MVCC)以及余下的列。从物理文件也可以看出 InnoDB的数据文件只有数据结构文件.frm和数据文件.ibd 其中.ibd中存放的是数据和索引信息 是存放在一起的。
Apache Cassandra数据库的优缺点有哪些?
TAG标签: 数据库 Apache 优缺点 Cassandra
本文将超越众所周知的一些细节,探讨与 Cassandra 相关的不太明显的细节。您将检查 Cassandra 数据模型、存储模式设计、架构,以及与 Cassandra 相关的潜在惊喜。
在数据库历史文章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中,Michal Stonebraker 详细描述了存储技术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实现关系模型之前,开发人员曾尝试过其他模型,比如层次图和有向图。值得注意的是,基于 SQL 的关系模型(即使到现在也仍然是事实上的标准)已经盛行了大约 30 年。鉴于计算机科学的短暂历史及其快速发展的步伐,这是一项非凡的成就。关系模型建立已久,以至于许多年来,解决方案架构师很容易为应用程序选择数据存储。他们的选择总是关系数据库。
诸如增加系统、移动设备、扩展的用户在线状态、云计算和多核系统的用户群之类的开发已经导致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型系统。Google 和 Amazon 之类的高科技公司都是首批触及规模问题的公司。他们很快就发现关系数据库并不足以支持大型系统。
为了避免这些挑战,Google 和 Amazon 提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Big Table 和 Dynamo,他们可以由此放松关系数据模型提供的保证,从而实现更高的可扩展性。Eric Brewer 的 “CAP Theorem”后来官方化了这些观察结果。它宣称,对于可扩展性系统,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都是权衡因素,因为根本不可能构建包含所有这些属性的系统。不久之后,根据 Google 和 Amazon 早期的工作,以及所获得的对可扩展性系统的理解,计划创建一种新的存储系统。这些系统被命名为 “NoSQL” 系统。该名称最初的意思是 “如果想缩放就不要使用 SQL”,后来被重新定义为 “不只是 SQL”,意思是说,除了基于 SQL 的解决方案外,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案。
有许多 NoSQL 系统,而且每一个系统都缓和或改变了关系模型的某些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 NoSQL 解决方案适用于所有的场景。每一个解决方案都优于关系模型,且针对一些用例子集进行了缩放。我的早期文章 “在 Data Storage Haystack 中为您的应用程序寻找正确的数据解决方案” 讨论了如何使应用程序需求和 NoSQL 解决方案相匹配。
Apache Cassandra是其中一个最早也是最广泛使用的 NoSQL 解决方案。本文详细介绍了 Cassandra,并指出了一些首次使用 Cassandra 时不容易发现的细节和复杂之处。
Apache Cassandra
Cassandra 是一个 NoSQL 列族 (column family) 实现,使用由 Amazon Dynamo 引入的架构方面的特性来支持 Big Table 数据模型。Cassandra 的一些优势如下所示:
高度可扩展性和高度可用性,没有单点故障
NoSQL 列族实现
非常高的写入吞吐量和良好的读取吞吐量
类似 SQL 的查询语言(从 0.8 起),并通过二级索引支持搜索
可调节的一致性和对复制的支持
灵活的模式
这些优点很容易让人们推荐使用 Cassandra,但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深入探究 Cassandra 的细节和复杂之处,从而掌握该程序的复杂性。
什么是列?
列 有点用词不当,使用名称单元格 很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我会坚持使用列,因为这是一种习惯用法。
Cassandra 数据模型包括列、行、列族和密钥空间 (keyspace)。让我们逐一进行详细介绍它们。
•列:Cassandra 数据模型中最基本的单元,每一个列包括一个名称、一个值和一个时间戳。在本文的讨论中,我们忽略了时间戳,您可以将一个列表示为一个名称值对(例如 author="Asimov")。
•行:用一个名称标记的列的集合。例如,清单 1 显示了如何表示一个行:
清单 1. 行的示例
"Second Foundation"- {
author="Asimov",
publishedDate="..",
tag1="sci-fi", tag2="Asimov"
}
Cassandra 包括许多存储节点,并且在单个存储节点内存储每一个行。在每一行内,Cassandra 总是存储按照列名称排序的列。使用这种排序顺序,Cassandra 支持切片查询,在该查询中,给定了一个行,用户可以检索属于给定的列名称范围内的列的子集。例如,范围 tag0 到 tag9999 内的切片查询会获得所有名称范围在 tag0 和 tag9999 内的列。
•列族:用一个名称标记的行的集合。清单 2 显示了样例数据的可能形式:
清单 2. 列族示例
Books-{
"Foundation"-{author="Asimov", publishedDate=".."},
"Second Foundation"-{author="Asimov", publishedDate=".."},
…
}
人们常说列族就像是关系模型中的一个表格。如下例所示,相似点将不复存在。
•密钥空间:许多列族共同形成的一个组。它只是列族的一个逻辑组合,并为名称提供独立的范围。
最后,超级列位于一个列族中,该列族对一个密钥下的多个列进行分组。正如开发人员不赞成使用超级列一样,在此,我对此也不作任何讨论。
Cassandra 与 RDBMS 数据模型
根据以上对 Cassandra 数据模型的描述,数据被放入每一个列族的二维 (2D) 空间中。要想在列族中检索数据,用户需要两个密钥:行名称和列名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还存在多处至关重要的差异,关系模型和 Cassandra 仍然非常相似。
•关系列均匀分布在表中的所有行之间。数据项之间通常有明显的纵向关系,但这种情况并不适用于 Cassandra 列。这就是 Cassandra 使用各个数据项(列)来存储列名称的原因。
•有了关系模型,2D 数据空间就完整了。2D 空间内的每一个点至少应当拥有存储在此处的 null 值。另外,这种情况不适用于 Cassandra,Cassandra 可以拥有只包括少数项的行,而其他行可以拥有数百万个项。
•有了关系模型,就可以对模式进行预定义,而且在运行时不可以更改模式,而 Cassandra 允许用户在运行时更改模式。
•Cassandra 始终存储数据,这样就可以根据其名称对列进行排序。这使得使用切片查询在列中搜索数据变得很容易,但在行中搜索数据变得很困难,除非您使用的是保序分区程序。
•另一个重要差异是,RDMBS 中的列名称表示与数据有关的元数据,但绝不是数据。而在 Cassandra 中,列名称可以包括数据。因此,Cassandra 行可以拥有数百万个列,而关系模型通常只有数十个列。
•关系模型使用定义良好的不可变模式来支持复杂的查询,这些查询中包括 JOIN 和聚合等。使用关系模型,用户无需担心查询就可定义数据模式。Cassandra 不支持 JOIN 和大多数 SQL 搜索方法。因此,模式必须满足应用程序的查询要求。
先从数据结构的角度来答。
题主应该知道B-树和B+树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B+树只有叶节点存放数据,其余节点用来索引,而B-树是每个索引节点都会有Data域。
这就决定了B+树更适合用来存储外部数据,也就是所谓的磁盘数据。
从Mysql(Inoodb)的角度来看,B+树是用来充当索引的,一般来说索引非常大,尤其是关系性数据库这种数据量大的索引能达到亿级别,所以为了减少内存的占用,索引也会被存储在磁盘上。
那么Mysql如何衡量查询效率呢?磁盘IO次数,B-树(B类树)的特定就是每层节点数目非常多,层数很少,目的就是为了就少磁盘IO次数,当查询数据的时候,最好的情况就是很快找到目标索引,然后读取数据,使用B+树就能很好的完成这个目的,但是B-树的每个节点都有data域(指针),这无疑增大了节点大小,说白了增加了磁盘IO次数(磁盘IO一次读出的数据量大小是固定的,单个数据变大,每次读出的就少,IO次数增多,一次IO多耗时啊!),而B+树除了叶子节点其它节点并不存储数据,节点小,磁盘IO次数就少。这是优点之一。
另一个优点是什么,B+树所有的Data域在叶子节点,一般来说都会进行一个优化,就是将所有的叶子节点用指针串起来。这样遍历叶子节点就能获得全部数据,这样就能进行区间访问啦。
至于MongoDB为什么使用B-树而不是B+树,可以从它的设计角度来考虑,它并不是传统的关系性数据库,而是以Json格式作为存储的nosql,目的就是高性能,高可用,易扩展。首先它摆脱了关系模型,上面所述的优点2需求就没那么强烈了,其次Mysql由于使用B+树,数据都在叶节点上,每次查询都需要访问到叶节点,而MongoDB使用B-树,所有节点都有Data域,只要找到指定索引就可以进行访问,无疑单次查询平均快于Mysql(但侧面来看Mysql至少平均查询耗时差不多)。
总体来说,Mysql选用B+树和MongoDB选用B-树还是以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的。